錨定目標再發力 全力打贏經濟發展翻身仗 | 南充喜迎“豐收季”
南充市農業農村局堅定圍繞市委、市政府"打贏經濟發展翻身仗"工作總抓手,大力開展農業特色優質發展行動,以“一帶五路五產業”為藍圖,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持續推進“一區兩地三鄉”建設,在廣袤田野間掀起“穩基礎、擴產能、強鏈條”的攻堅熱潮,向著“奮戰三季度、沖刺滿堂彩”的目標闊步前進,引領南充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南充市多地迎來豐收喜悅。蓬安縣、西充縣等地田間一派繁忙景象,展現了農業生產的良好勢頭和鄉村振興的蓬勃動力。
蓬安縣:25萬余畝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
在蓬安縣睦壩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收割機穿梭田間,駛過之處,飽滿的稻粒被盡收“囊中”。
眼下,蓬安縣25萬余畝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一眼望去,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
近年來,蓬安縣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核心,從選種育種、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入手,科學助力糧食生產,提升糧食產能。
——良種:好種育出千斤糧
近日,蓬安縣2025年水稻新品種展示評價會在睦壩鎮虹管村舉行,164個水稻新品種集中亮相。省種子站專家經實地考察,從抗病性、豐產性等方面綜合評價打分,篩選出華浙優210、荃兩優879等17個表現較好的品種,為2026年水稻主推品種提供依據。
在睦壩鎮武勝村,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有關專家對該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驗收。“我們嚴格按照測產辦法進行田間實收測產,最終測得水稻最高畝產780.1公斤,平均畝產758.9公斤。”專家組相關負責人說,該展示片嚴格按照南充市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要求建設,為丘陵區打造“噸糧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建議進一步推廣應用。
“優質品種,是合作社水稻增產的關鍵之一。合作社今年種植的水稻品種是縣農業農村局推薦的‘品香優秱珍’,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倒性突出、顆粒飽滿、適應性廣等特點。”武勝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負責人沈勇介紹,合作社全程采用“暗化催芽、無紡布覆蓋、全程機械化、綠色防控”為核心的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實現了水稻高產高效。
——良技:田間滿滿“科技范兒”
近年來,蓬安大力推廣現代化農業種植方式,全域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積極培育農機服務主體,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農事+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農機大院)創建等農業項目,加大對農機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努力構建“1+5+N”現代農機服務體系,即1個縣級農機服務中心、5個片區農機服務中心、N個鄉鎮級重點農機服務組織,提供銷售、生產、維修、培訓等全鏈條服務。同時,支持建設農機服務“互聯網+”平臺,引導農機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承包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全過程機械化服務;組建農機農藝融合專家團隊,推動“五良”融合,技術到田,形成服務能力較強、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行為規范、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為保障橫跨睦壩鎮、巨龍鎮、正源鎮的12.9萬畝糧油安全產業帶高效生產,蓬安縣還成立縣屬國企南充常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構建“專班主導+國企主建+群眾主體”推進體系。
——良田:“巴掌田”變身高產田
作為全國首批整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蓬安正以此為契機全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高水平規劃、高效率實施、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護、高效益利用,昔日零碎的“巴掌田”,逐漸變成“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高產田、增收田。
蓬安縣今年計劃新(改)建高標準農田8.2萬畝。“有了高標準農田,才有高收入農田?!绷_家鎮泥巴寺村黨支部書記陶麗娟介紹,村里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完成,預計畝產能提高50公斤。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好,還要管護好。為確保高標準農田長期發揮效益,蓬安縣出臺《蓬安縣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建后管護辦法》,建立健全以“縣級主導、鄉鎮(街道)負總責、村(社區)為主體、受益戶具體負責”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機制和縣、鄉、村三級田長制責任體系。明確屬地統管、業主托管、村民自管,探索“向上爭一點、縣上補一點、鄉鎮擔一點、集體籌一點、業主出一點”的資金籌措方式,確保建后有人管、有錢管。同步舉辦高標準農田管護培訓班,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綜合管護能力。
如今,蓬安高標準農田吸引眾多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流轉。未來,該縣還將引導農戶自主種植、村集體經濟兜底經營,保證良田糧用。
——蓬安縣辣椒迎豐收
近段時間,蓬安縣融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辣椒迎來豐收。合作社負責人陳玉峰介紹,每天可采收約1萬斤,將一直采收至10月份。
蓬安縣融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郫縣豆瓣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為其提供優質辣椒原料。穩定的銷售渠道,不僅保障了合作社的收益,也為辣椒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蓬安在錦屏鎮、新園鄉、巨龍鎮等地發展辣椒產業,全縣辣椒種植面積已達3萬余畝。蓬安將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讓小小辣椒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椒”。
西充縣:29.7萬畝玉米迎豐收
眼下,正值玉米成熟收獲期,西充縣29.7萬畝玉米迎來豐收。各地農戶搶抓晴好天氣,積極組織人力、機械,全力投入收割作業,確保顆粒歸倉。
玉米收割現場。羅煜攝
在仁和鎮蓮花臺村玉米千畝展示片西充縣糧王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連片玉米金浪翻滾,現代化玉米收割機開足馬力、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排玉米植株被快速收割,秸稈粉碎還田發酵,金黃的玉米粒被“收入囊中”。
“機器的高效運轉讓原本需要大量人工的收割工作變得輕松起來,現在我們一天能完成幾十畝地的收割任務,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成本?!痹摴究偨浝韰浅赡窘榻B,今年基地預計收獲玉米50余萬公斤,產值100余萬元?!敖酉聛恚瑴蕚浞N小麥和大豆,利用輪作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產出效益?!?/p>
在機械緊張收割作業的同時,基地旁,來自市、縣農業農村局的專家們忙碌開展玉米測產工作。測定面積、集中稱重、測定水分含量……每一個環節都嚴格遵循測產驗收規范。據測產結果,今年該縣玉米千畝展示片最高畝產815.24公斤,加權平均畝產702.33公斤。
今年以來,西充縣深入推進糧食單產提升行動,通過建設千畝示范片、百畝攻關田等形成縣鄉村三級示范帶動合力,利用機械助力,采取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綜防病蟲害等措施,多措并舉抓好玉米增產增收。目前培育創建玉米千畝示范片6個,百畝超高產攻關田6個,全縣種植玉米29.7萬畝,預計產量11.9萬噸。(供稿方:南充市農業農村局)